西关城事丨活跃在粤曲成熟期的“师娘”和“女伶”,西关处处有她们的身影
2019-05-08 10:42:01


听广州故事·
道西关历史

微社区e家通荔湾昌华《西关城事》栏目~这里有西关的人文历史、名人故事、风俗街事,岭南建筑、童谣回忆,美食资讯,如果你也喜欢西关,那就关注我们,和我们一起来探寻西关吧~


第十

三期


活跃在粤曲成熟期的师娘和女伶 


作者:龚伯洪


粤曲是汇集了广府地区的木鱼歌、龙舟歌、南音和粤讴四个曲种,又吸收粤剧的梆子、二黄等腔调,把本地曲艺与戏曲的多种声腔融为一体的唱曲类声腔复合型曲种。粤曲的形成经历了八音班、锣鼓柜的过程。粤曲的成熟期包括师娘时期女伶时期,这两个时期在广州西关均有突出的表现。


“一几两椅"忆师娘


师娘,即失明女艺人,也称瞽()姬。早期瞽姬以唱木鱼歌、南音、粤讴为多,到晚清时以唱粤曲为主,广州人称之为“师娘”。 

师娘有三种类型。一类是色艺较差的,每天傍晚携一件乐器走街过巷,沿途卖唱;一类是色艺中等的,到茶楼酒馆、赌馆、鸦片烟馆卖唱;一类是唱功较好的, 应邀到大户人家或行会演唱(时称“灯笼局”)。


晚清时,广州有一批经济实力较好的年老师娘开设收养、培训失明姑娘的堂口,教她们练乐器及唱曲,边弹边唱熟练后,命她们卖唱赚钱。在西关有清平路陈基的倚兰堂、十八甫曹基的兰桂坊、带河路的某堂口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倚兰堂,堂主雪姬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娘,民国初年已经80多岁,但仍精力充沛,经她调教并唱红的师娘有润娇、润桃、瑞意、瑞莲等10多位。




20世纪初,广州西关宝华路的茶楼初一楼(今顺记冰室位置), 开创了“一几两椅”的师娘演唱形式。这就是在茶楼的一侧搭起比地面稍高的高台,上放一个茶几,茶几两边各放一张椅子,每次请两位师娘作自弹自唱表演。这种形式开张后,生意大盛。此例一开,珠三角地区及香港、澳门的茶楼,纷纷仿效。后来记述粤曲发展的文章说及“一几两椅时期”就是师娘时期,当时茶楼开设曲坛,一般分日夜两场,日场由名次稍次的师娘演唱,夜场则由名气较大的师娘演唱。


从师娘时期开始,粤曲有了自创的曲目,代表性作品有“八大曲本”:《黛玉葬花》 《六郎罪子》《百里奚会妻》《辨 才释妖》《弃楚归汉》《鲁智深出家》《附荐何文秀》《雪中贤》。起初,师娘唱粤曲是用舞台官话演唱的。据研究粤曲的香港学者说,1911年左右,师娘莲好已用粤语唱《吴王亿真》。这比粤剧艺人金山炳、朱次伯首先用粤语唱粤剧更早。


清末民初,西关一带的富贵人家常在家中设“灯笼局”(开局时在门前技灯笼),请瞽姬(后来是女伶)到家中演唱。一般人家的粤曲爱好者也非常活跃,清平路陈基、十八甫等地是师娘集中之地,也是粤曲爱好者聚会旺地。民国初期,陈基11号的普贤堂和隔邻的林升记、18号的倚兰堂,以及贤思东一带,每晚均有师娘与粤曲粤乐迷开局拍和,弦歌不辍。每逢初一十五五更是热闹,节诞之夜还搭棚演粤剧、唱粤曲、奏粤乐。


女伶“关目”胜师娘



1918年左右,开始有视力正常的女艺人(后来惯称为“女伶”)登台唱曲。第一位女伶在宝华路初一楼首先亮相,那就是艺名凤影的林燕玉。林燕玉原是在妓馆中以唱曲娱乐宾客的歌伎(卖艺不卖身的“琵琶仔”),她常到初一楼听师娘唱曲,与茶客曲迷混熟,某日在曲迷的怂恿下,经老板同意,登台客串一曲。她的唱功虽未臻上乘,但因是视力正常,眉目含情令茶客掌声如雷。初一楼老板善于捕捉商机,当即聘请林燕玉加盟到初一楼演唱。林燕玉正式以艺名凤影开唱之时,穿上西式晚礼服,分外惹人注目。加上她久在妓馆,吸引客人的表情熟之已稔,尤其是目光“放电”,配合曲中感情,更令观众着迷。后人称她最早将舞台上的“关目”带进曲坛,就是这个原因。她的首本名曲是《三错红颜》,据说是其朋友据粤剧《三误佳期》改编写成。



林燕玉在西关演唱


女伶在茶楼演唱,起初被政府部门制止。原来,当初官方准许师娘在茶楼演唱属救济性质,女伶出现会抢了师娘饭碗,故政府有关部门J以“有伤风化”为由而禁止。但是,初一楼的老板颇有交际手段,加上“有钱能使鬼推磨”,贪官们收了钱便“鸡髀打落牙较软",睁只眼闭只眼,政府终于准许女伶开唱。不久后,又有一位从良琵琶仔卓可卿被西关另一家曲坛聘请登台演唱。此风开,女伶果然逐渐抢了师娘的饭碗,后来女伶改坐着唱为站着唱,更受欢迎,不到数年间女伶队伍已迅速发展,知名的女伶有梅影、银彩、云妃、少英、影虹、大影怜等二三十名。1923 年,最后一位退出曲坛的师娘桂妹,在十八甫嘉乐茶室唱罢首本名曲《鸡鸣狗盗》后,师娘时期宣告结束! 

缤纷女伶风雨路


1918-1949年长达30年的女伶时期,粤曲界经历了三个起伏。


1918-1938年的20年间,是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西关的曲坛有桨栏路的“添男”、带河路的“顺昌”、宝华路的“初一楼”、 靖远路的“新九如”、珠玑路的“多如” 、大同路的“福馨”、光复南路的“太如”、清平路的“正南”,还有十八甫真光百货公司游艺场等。西关的女伶在粤乐名师的配合扶持下,出现群星璀璨的局面。



女伶白玫瑰


1938- 1945 年间的抗日战争时期,是受挫折的阶段。但是曾活跃于西关的女伶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没有一个当日伪的吹鼓手。在演唱谋生之时,时有高唱寓意爱国抗日的曲目,如徐柳仙唱(《热血忠魂》《血债何时了》,张蕙芳唱《杀敌慰芳魂》《恨锁卢沟桥》,李少芳唱,光荣何价》《鸡鸣起舞》等。 

1945- 1949 年,是复兴阶段。但是,此时兴起的“时代曲”(流行曲) 已给粤曲造成很大冲击,占领了部分粤曲传统市场。


到了新中国时期, 粤曲女艺人的地位大大提高,再也没有人称他们为“女伶”了,此时,不少粤曲女艺人仍居于西关范围内,推动荔湾区成为曲艺繁荣之地。20世纪50年代初期,宝华路的银龙酒家、长寿路的荣记茶楼、龙津东路的荣华茶楼、龙津中路的德昌茶楼、以及光复北路的祥珍茶楼,仍有曲艺演唱。及至艺人们组织了广州曲艺艺大队,演出逐渐正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