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儿童剧团老团员杨永洪:为青少年讲述烽火岁月的抗争史
2019-10-11 13:23:37




梯云东路44号是广州儿童剧团旧址。广州儿童剧团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第一支儿童抗日宣传队伍,也是抗战期间存在时间最长的儿童抗日团体。昔日十余岁的少年团员已成白头老者,如今在世的仅有7人,其中在广州的只剩下九旬老人杨永洪一位。虽然已是耄耋之年,杨永洪仍然会到各学校团体讲述当时的抗日故事,勉励青少年爱党、爱国,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质。






危难艰苦中成长


1937年,广州黄沙、逢源、陈塘等地区陆续出现了少年儿童抗日团体,中共地下党注意到这个情况,便让青年党员、市五十四小学教师谈星把他们组织起来。1926年出生的杨永洪就是在此时加入了广州抗日儿童剧团。




广州抗日儿童剧团成立之初有成员130多人,大的十三四岁,小的只有七八岁,而团长谈星其实也不过21岁。它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第一支儿童抗日宣传队伍,也是抗战期间存在时间最长的儿童抗日团体 —— 从1937年9月18日算起共存在了6年。





本应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使这群孩子迅速成长。他们把第五十四小学主楼的一楼作为团部活动基地,在这里练歌、排练节目,排好就走出校门,到街头表演,到电台唱救亡歌曲,办平民夜校,参加义卖献金活动,到难民营、伤兵医院进行慰问……






抗战前线响起稚嫩童音


1938年9月前后,日军对广州实行大轰炸,形势危急,剧团决定撤离广州。但孩子们太小了,谈星挨家挨户登门征求意见,最后决定随团撤离的共有19人。


杨永洪回忆,1938年10月20日,广州沦陷前一天晚上,他和其他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孩子,在谈星的带领下,冒着敌机的袭击,背着简单的行李,从五十四小学出发,与蓝白剧社、上海八一三歌咏队等来到黄沙码头,开始了流离。





他们的足迹,不仅先后经过梧州、柳州、桂林、南宁等大城市,而且遍及桂东南、桂西南和桂北的融县、长安、桂平、蒙圩的大小城镇、乡村。他们还深入到红河岸畔的迁江、宾阳、上林、武鸣及镇南关一带的前线,进行巡回演出,在当地儿童中组织识字班和歌咏班,用各种方法宣传抗日。他们一到驻地就放下道具、行李开展工作。如果是步行,沿途经过城镇、乡村,他们都会停留下来,演街头剧、演讲、唱歌、张贴标语等。在弥漫着浓浓硝烟味的空气中,在枯燥沉闷的艰苦岁月里,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响起孩子们稚嫩的童音。



收藏团徽躲避追捕


广州儿童剧团发生重大转折,是在1943年。由于他们积极宣传抗战主张、进步思想,招致反动势力的嫉恨。


1943年10月,国民党广东省当局,假借护送为名,派兵把儿童剧团成员从肇庆押到韶关,并于11月投入专门关押政治犯的秘密监狱“基庐”,此后又强行分开关进几个不同的集中营。杨永洪恰巧因生病住院躲过一劫,之后成员在动乱中流离四散,广州儿童剧团也随之瓦解。




住院期间,杨永洪虽然虚弱,但是却不忘警觉,他抬高床板,将团徽用纸包好,塞进了床板和凳子之间的缝隙中,这个举动帮助他躲过了当年的后续抓捕。这枚团徽呈圆形,中间是枚五角星,五角星上一名少年扬起旗帜,虽已不再光辉熠熠,却是杨永洪老人保留的最为珍贵的一件关于广州少年儿童剧团的物件。



到学校团队讲历史,鼓励青年人爱国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是杨永洪记忆清晰。日机轰炸广州时,宝华路有一间生产军用被服的工厂被炸,不少人死在里面,幸存的人们纷纷从工厂里跑出来,不少人受了伤,被炸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这一幕,深深刻印在小杨永洪的脑海中。震惊之余,他深感国家被欺侮的屈辱,产生抗日救亡的想法。他从小喜欢画画,于是便加入战时儿童服务队,继而被推荐加入广州儿童剧团。






“誓死不当亡国奴,这是我们每一个团员的信念。正是有这个信念,无论环境多么困难,我们坚持了下来。”杨永洪说。现在他致力于广州儿童剧团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他认为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时一日的,是长期的。为此,退休后的杨永洪多次到学校团体,讲述广州儿童剧团的故事,他勉励青少年要爱党、爱国,从小立志、好好学习,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质,争当新时代光荣的少先队员。


广州儿童剧团这群人从小用幼嫩的肩膀抬起重担,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他们的生命和青春,这个是不简单的。我希望青少年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努力学习,为中国,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