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一女乘客打个哈欠,下巴掉了,广医三院休假急诊医生车上紧急施救
2019-10-17 22:31:33


在行驶的高铁上,

急促的广播求助,

他挺身而出及时施救。

争分多秒的急诊室里,

惊心动魄的救援,

他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

清晨夜晚的门里,

焦急期盼的门外,他守候着每一个生命。

他的身影是温暖,他的善行是安心。


无论是否相识
出手相救是医生的本能

2019年9月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医生罗文元正在从云南老家昆明南开往广州南的列车上,他正结束休假准备赶回去上当晚的夜班。突然,列车广播里传出急促的求助:“请问有没有医生,有患者需要帮助,请迅速前往7号车厢……”


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罗文元医生下意识地紧张起来,毫不迟疑地往7号车厢走。到达7号车厢时,他看到好几个人围着一个身穿白色上衣的女乘客,他打量了一下这位乘客,发现她此时言语不清、口角歪斜、不时恶心呕吐。他第一反应是难道是中风了?于是他走上前仔细询问,经过体查和对过往病史的询问,罗文元快速判断这位女乘客应该是 “掉下巴”了。


女乘客告诉罗医生她之前有过掉下巴的经历,这次打了个哈欠下巴又掉了。罗文元一边安抚她,并表示可以帮她进行手法复位。罗文元从乘务员那里要来手套,伸进这位乘客的嘴里进行复位。但由于该乘客紧张、焦虑面部肌肉僵硬,第一次尝试复位失败了。




由于关节得不到及时复位,该乘客显得更加焦虑、烦躁且痛苦不堪,“当时高铁列车到达该乘客目的地还需要两个半小时,最近一站也需要一个小时,她就十分激动,不舒服,有呕吐的症状。”罗文元当即决定再次进行复位。




简单安抚女乘客的情绪后,罗文元叮嘱该乘客稳坐于列车座椅上、头部紧靠墙壁,他穿戴好手套并在拇指上缠上纱布,既为了保证手指的抓持力以及复位的效果,也为了保护自己,趁着列车乘务员与乘客交谈转移注意力的瞬间,他突然发力牵拉下颌骨并快速将关节复位,成功了!


成功复位后,罗文元给患者进行了简单的关节固定,并交待后续注意事项以防止关节再次脱位,这时,女乘客突然起身往罗文元口袋里塞钱以表感谢,罗文元婉言谢绝了,他再次嘱咐患者注意事项并叮嘱一定要到医院进一步处置,便默默离开了。罗文元说,“当时听到广播本能的反应就是出手去帮助她,并没有想其他的,能用自己的知识及技能成功帮助到她,自己非常高兴。”


急诊科里来不及悲喜
每天都有生命需要争分夺秒

罗文元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的一名医生,对他而言,跟生命赛跑就是他的日常工作。



在急诊科内,常常出现惊心动魄的救人场面,止血包扎、开放气道、气管插管、静脉置管、心肺复苏、电除颤、洗胃、血液透析等等,每一项急救操作在这里都至关重要;在急诊室里,医护人员团结协作,争分夺秒,分工协作,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拼尽全力为每一位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罗文元



罗文元回忆到,“上周,一位50多岁的市民在西郊泳场游完泳后突然晕厥,我们五分钟到达现场,当时呼吸基本没有了,心跳已经停了,做了一系列紧急抢救后,很遗憾依然没有救回。”


罗文元说,在急诊科,急诊患者的病情或单纯、或复杂、或轻微、或危重,都很“急”,尤其是患者亲友内心的急切程度更为突出。因此,急诊工作也锻造了急诊科医生特殊的思维,先救命,再治病,动作要迅速,态度要客气。“记得中元节当天,科室三个重症病床,一个接一个的抢救,很多时候跟病人家属沟通,都是边走边讲,或者是在救护车上就提前沟通知情。我们来不及悲喜,因为还有更多的生命在等着我们。”罗文元如是说。





 
 
急诊医生面对的常是未知的世界,不同症状、不同体征、未知的病史,突发的病情变化都存在很多的可能性,一念之差就可能会误诊,稍有迟疑就可能导致病情延误。因此,急诊科的医生总是会想还有没有其他可能。


“前几日晚上值班有个患者,才20出头,恶心呕吐,一般情况下会判断急性肠胃炎,但是她月经不正常,准备给她做早早孕排除怀孕可能,患者看上去较虚弱,便让患者躺到抢救床上,一切还没来得及做,测血压发现低血压休克,我们立即开通静脉扩容、升压治疗;微量血糖高到测不出,给予降糖治疗;叫了妇产科、内分泌科、重症医学科多学科会诊,完善抽血检查,白细胞三万多,D-二聚体9000多,经过对症治疗,患者血压仍不稳定,最终收住ICU治疗。这个患者从入院到ICU一直都是清醒的,查体没有特殊体征、症状,既往也无特殊,其实根据各项指标她的情况已经非常危急了,但家属并没有意识到患者的病情危急,犹豫了很久,做了很多工作才最终入院,很幸运,患者经过多学科诊治,最终康复出院了。”罗文元表示,在急诊科,遇到患者会想出无限种情况,医生们必须鉴别鉴别再鉴别,密切观察,监测病情变化,也许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快速识别判断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及整个病程的发展变化,但还是有一小部分患者的病情及病情发展是无法掌控的,还经常会遇到医生急,患者不急;病情不急,患者急等一系列问题。


罗文元说,“面对生命的离世,同事常常会聚在一起讨论,有时候会想,要是院前有人给他做心肺复苏,他的结局是不是会不一样,如果他早一点做预防,结局会不会好一点。”因此,近年来,广医三院急诊科也在学校、社区、小区物业等开展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急救知识,希望在关键时刻大家能临危不乱,在等候救援的时候先自救,尤其希望所有大众都有心肺复苏这一技能傍身,参与到急救中来,让生命体不在留有遗憾。


一天出车十五趟
连续一个月没吃一次完整的午饭


除了院内的抢救治疗,院前120出车也是急诊科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罗文元笑着说道,因为要出车曾经有一个月患上“吃饭恐惧症”,“那一个月没有吃过一次完整的中午饭,每次一到吃饭就要出车,要么是吃到一半就要出车,或者到饭点了还在出车的路上,单天出车最多是出过十五趟,一整天不是在抢救病人,就是在抢救病人的路上。”罗文元坦言,虽然嘴上说着苦,但其实“痛并快乐着”。




罗文元说,每次听到病人的一声“谢谢”,感觉一切都值得了。“记得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一个加拿大籍的七十多岁老人,来的时候已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了,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系列基础病,情况比较危急了,当时建议患者插管上呼吸机,做了大量工作,患者及家属拒绝插管,这样的话基本上算是判了‘死刑’,退而求其次只能选择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经过不断地调试参数及对症支持治疗,经过一个多月的全方位护理,通过鼓励以及家属、患者的积极配合,最终顺利出院,返回加拿大。”罗文元表示,作为一名急诊医生,每天都会将无数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他会尊重每一个生命,就算医护人员不是创造神话的人,但一定会付出全部的努力悍卫生命。


夜阑人静的晚上
是对生命的守候

跟专科到点下班不同,急诊科24小时从不“打烊”。罗文元介绍,急诊科的白班是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半,夜班是下午六点半到早上八点,很多医生也是因为要上急诊高强度的夜班不愿意选择急诊科。


“夜班是最难熬的,一整晚下来平均要看五六十个病人,忙的时候就连上厕所都要见缝插针,为了少上厕所,很多医生就尽量不喝水,周末和下班时间段患者会明显的增多,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连轴上完一次夜班,好多同事都会觉得身体‘被掏空’。”罗文元如是说。


对医生们来说,无论是万籁俱寂的清晨,还是夜阑人静的晚上,他们要像不轻言放弃的斗士坚守着门里,门外,守候着焦急期盼的亲朋。虽有一道门的阻隔,却都是对生命的共同守候。






有人说,急诊室就像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各种争分夺秒、兵荒马乱、生离死别。很多医生都不愿意从事急诊工作,累、苦、风险大,更重要的是在急诊“万事皆有可能”。但在罗文元看来,正是因为紧张和不可预测的各种突发状况,才锻造了急诊医生独立、独当一面的勇气。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