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街这个“迷宫”文创社区,由西关版“七十二家房客”民居蜕变而来
2020-12-17 22:41:42


一年多以前,这里还是西关版的“七十二家房客”,旧厂房改造的宿舍里容纳了23户人家和谐相处。如今,经过整体加固和翻新改造,设计师独立工作室进驻后,这里成为一个满载创意、理想和温度的集合体。这里就是位于荔湾区金花街侨兴新街的敬梓里文创社区,集零售、手工、课程、独立品牌、工作室、轻食、休闲等功能的艺术综合体。


改造旧厂房,
为年轻设计师创造土壤


从中山七路转进西门口广场西侧的小巷子,会经过生鲜超市仓库的出入口,穿越忙碌出入的送货小哥人群,路左侧就可见到网红咖啡店手心咖啡和Xpecial D,再往前走可见一扇铁门旁挂着“敬梓里文创社区”的牌子,十分低调。这个很容易被忽略掉的入口,仿佛一个时空隧道的入口,走进便发现别有洞天。





据了解,敬梓里文创社区所处的大楼是三栋两层高的连体建筑,上世纪60年代曾是工厂厂房,到80年代改造成工人宿舍,曾居住了23户人家。




2019年,作为创始人之一,冯正敏跟随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郭谦第一次走进这栋建筑,参与旧厂房活化,开启了这份西关小巷里的缘分。美术科班出身的冯正敏在东山口运营了ART11艺术机构,对于文艺+社区的营造有一定的经验。“荔湾历史悠久,有很多老广州的故事,这个场地位于地铁站附近,交通便利,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听说有这个旧厂房活化改造项目,我很感兴趣。”



冯正敏说:“第一次来的时候,这里的结构很吸引我,有点像72家房客的感觉。这里原有23户人家,各家各户有独立的空间,但是又有公共卫生间和厨房的区域,可以说既各自独立,也有一定交集。我们团队的设计师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打通了部分墙体,营造出现在这个整体上开放连通,细节处也有独立空间的结构。”





依托结构特色,打造品牌活动


幽长的走廊、狭窄的楼梯、木制的横梁、旧时的瓦片、墙体上古早的工厂宣传语,走进敬梓里文创社区,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上个世纪。分布其中的首饰、插画、皮具、服装等新潮小众的独立设计师工作室又把人从时空隧道拉回到现实。因为由三栋连体楼打造而成,在敬梓里文创社区里,从一楼到二楼不只有一种方法,错综复杂的楼梯结构加上空间间隔的灵活性,把这里营造成一个“迷宫”。所以自从正式开放以来,“迷宫实集”是这里一直运营的品牌活动。




市民陈先生是咖啡爱好者,他在附近喝咖啡的时候发现了敬梓里文创社区,“这里真的像迷宫一样,只看外面完全想不到里面有这样的艺术空间。我看到这边有一些画展,不同的工作室还有一些有创意的手作产品销售,挺特别的,就像一个小型博物馆。听说这里晚上还经常有电影放映,准备约朋友一起过来看一下。”陈先生从小在西关长大,家门口发现这样的创意空间对他来说是一个惊喜。






目前,敬梓里文创社区中进驻了7个品牌,其中包括一家书店和6个原创设计师工作室,还有不少空间待开发和利用。冯正敏认为,敬梓里文创社区的意义在于,它并非一个简单的联合工作室,也不是单一的产品展销场所,这里将会成为立体的、多元的文化创意空间,“设计师们可以在这里交流、创作,既相互独立,又有一个碰撞的平台,对于受众来说,可以了解一个品牌从创作到产品产出的整个过程。未来我们还计划引入更多的文创品牌,同时也策划一些展览和活动。”


多方联动,助力社区建设



冯正敏说,像敬梓里文创社区这样,集设计师独立工作室、展销空间等功能于一体的案例还不多,他们还在持续的探索中,“我们会不断收集来自当地政府、居民还有参观者反馈的信息,从而摸索出一条专属于敬梓里的特色之路。”冯正敏介绍,进驻以来,文创社区也与附近的一起开工社区、西门口广场等进行了交流,将于本月底共同开展一次大型公益活动,希望未来能开展区域联动,促进社区氛围营造,带来流量增长。




在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郭谦看来,敬梓里文创社区最大的特点在于,这是一处由运营者、使用者共同设计、缔造而成的,受到年轻人欢迎的艺术空间。这里通过改造保留了有城市记忆的老建筑,活化了历史空间,是一次民间力量参与城市更新改造的成功实践。


记者从金花街了解到,敬梓里文创社区的进驻,无疑为老城区带来了新活力,街道目前也正策划组建一支社区网红店联盟,聚集有流量的组织、机构以及网红店铺等多方力量,先期安排参与社区禁毒反邪、垃圾分类等宣传,后续从各个方面为社区的建设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