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红色印记 | 稚嫩肩膀扛起救亡重担!抗日烽火下的广州儿童剧团
2021-08-19 22:18:34





沿梯云东路找到44号,在与清平路的交界处,是一个水产品贸易市场。每天,市场门前车水马龙,可你是否知道,在20世纪30年代,这里曾是广州儿童剧团的团部旧址,培养了一批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以歌声与敌人搏斗的“小英雄”。





在党的领导下成立,用稚嫩肩膀扛起抗日救亡重担



1937年9月18日,广州儿童剧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广州市立第五十四小学(即后来的荔湾区梯云东路小学)成立,成员大都是来自陈塘、黄沙、蓬源等地区的优秀儿童,有130多人,其中年纪大的十三四岁,小的只有七八岁。


剧团在中共党员、青年教师、团长谈星(原名何承蔚)带领下,以文艺为武器,冒着抗日战争的炮火,顶着国民党反动派的刁难,每天在两栋三层砖混结构楼房里排练节目。孩子们坚定着“誓死不做亡国奴”、“誓死抗战到底”的信念,出墙报,演街头剧,到电台播唱抗日歌曲,参加义卖献金支援抗日前线,到伤兵医院和难民营慰问,帮士兵们们写家书、缝补衣服,用实际行动激发广大同胞的爱国热情,引导同胞们积极投身抗日行动。



背井离乡,开展抗日“巡回演出”



1938年9月前后,日军对广州实行了大轰炸。形势危急,剧团决定撤离广州。但孩子们年龄尚小,谈星挨家挨户登门征求家长意见。最后决定随团撤离的共有19人,杨永洪就是其中之一。




杨永洪是建团当天就加入的第一批“老”成员,也是当年团里年纪最小的团员。为了蒙蔽敌人,几乎全体团员都用了化名,而他的化名就叫杨红。据杨永洪回忆,1938年10月20日广州沦陷前一天晚上,他和其他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孩子们一起,在谈星的带领下,冒着战火,背着简单的行囊从团部出发,与蓝白剧社、上海八一三歌咏队等团队来到黄沙码头,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此后6年时间里,剧团孩子们的足迹遍布广东西江、北江一带和广西各地;沿途每经过城镇、乡村,都会在当地儿童中组织识字班和歌咏班,并通过街头剧、演讲、歌舞、张贴标语等方式积极宣传抗日。


在广西融县,儿童剧团为兵工厂送上了激昂的演出,鼓舞工人们的奋斗情绪;在桂林街头,儿童剧团倾情演出,激励民众的抗战热情。1940年底广西南宁光复,儿童剧团立即开赴南宁,为刚从日寇铁蹄下解脱出来的同胞送去《中国的吼声》、《狮子打东洋》、《反攻》等欢欣鼓舞的戏剧和歌舞节目,鼓励同胞们振奋起来建设新南宁。在劫后的废墟上,儿童剧团还创办了南宁第一间免费招收学生的新型学校“南宁抗战建国实验小学”。直到1942年1月,儿童剧团才从广西南宁返回广州。



收藏团徽侥幸躲避追捕,老团员勉励青少年爱党爱国



广州儿童剧团发生重大转折,是在1943年。由于他们积极宣传抗战主张、进步思想,招致反动势力的嫉恨。1943年10月,国民党广东省当局假借护送为名,派兵把儿童剧团成员从肇庆押到韶关,并于11月投入专门关押政治犯的秘密监狱“基庐”,此后又强行分开关进几个不同的监狱。杨永洪恰巧因生病住院躲过一劫。之后成员在动乱中流离四散,团长谈星与另外三名成员牺牲,广州儿童剧团也随之瓦解。




住院期间,杨永洪虽然虚弱,仍不忘警觉,他抬高床板,将团徽用纸包好,塞进床板和凳子之间的缝隙中,这个举动帮助他躲过了后续抓捕。如今,这枚团徽虽已不再光辉熠熠,却是最为珍贵的广州儿童剧团相关文物之一。




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杨永洪仍坚持到各学校团体,为孩子们讲述广州儿童剧团的故事,勉励当今青少年要爱党、爱国,从小立志,好好学习,努力培养良好品质,争当新时代光荣的少先队员,传承红色基因。


参考资料:《广州红色史迹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