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花地丨千年花乡,蓄势待发
2022-04-18 22:04:59

“烟雨井边春最闹,

素馨田畔棹方徊。

千年花棣花犹盛,

前度刘郎今可回。”

——康有为《人日游花埭》

花地历来以花闻名于世,历史上以园林多而美著称,素有“千年花乡”之美誉,自古以来有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以花为题赞美花地的诗句。花地,与广州老城仅一水之隔,早在明清年间就被认为是广州的卫星城,深受商贾之喜爱。


花地街道(以下简称“花地街”)东起下市涌,西至花地河,北临珠江白鹅潭,南至花蕾路。面积1.63平方千米,位处白鹅潭中心商务区核心区,也是连接珠江两岸的交通枢纽,区域优势明显。辖内有康有为故居“小蓬莱仙馆”、市郊区农民协会旧址谢家祠、旧羊城八景之“大通烟雨”和“鹅潭夜月”、黄大仙原址等名胜古迹。街道下辖8个社区和1个经济股份联合社。





流芳千年的花卉之乡


根据《芳村文史》显示,“花地”,原名“花埭”,而“埭”为土堰之意。这一带地势低下,水网密集,人们修建了大量土堰来围护花田,形成了堤堰曲折、花草繁茂的景象,因此而得名。后因“埭”与“地”谐音,到了明末清初才称为“花地”。花地作为芳村地区较早发展的地区,许多道路由花地派生得名,如花地湾,花湾路、花蕾路、浣花溪、映花溪、花地大道等,都是由此得名。




根据史料,花地有鲜花种植最早的记载是从隋朝开始的,当时花地河蜿蜒流淌,肥沃的河泥为花田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也逐步形成千年花地的盛放;明代万历年间,花地出现了“花园楼台数十,栽花木为业”的景象,所以花地是岭南盆景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后来花地又被解释成“花卉之乡,盆景之地”;花地的盆景艺术到了清代更为繁荣,清末花农们开始养起了观赏鱼,卖花的同时兼卖鱼,花卉、盆景、观赏鱼开始被称为“芳村三宝”。





商贾休憩养生之地


先秦之时,花地地域仍是一片古海和沼泽地,后经珠江冲积而成。花地地势平缓,有花地河流经,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道路四通八达,交通繁忙商业昌盛,因而花地一带乃是芳村最早的城镇区域。




因与广州十三行仅一水之隔,众多十三行的商贾均以花地为其休憩养生之所。清道光、咸丰年间,花地已建园林30多处,以大通寺西面为起点,分布于花地河及其支流策溪一带。其中,以留芳园、醉观园、纫香园、群芳园、新长春园、翠林园、余香圃和合记园八大名园最出名,各有特色。



(资料图)


此外,花地优美的景观,也吸引无数名人墨客前来观赏寓居。如伍氏(清末广州四大富豪之一)之馥荫园、诗人张维屏之听松园、邓大林之杏林庄、康有为之康园和有“仙殿白兰”美称的小蓬仙馆等。20世纪50年代,花地所存园林如醉观、留芳、岭松、仁香、翠林、文园、群芳、新长春园等先后合并,称为醉观花园,1983年辟为醉观公园。





作为芳村人文历史的发源地,花地拥有大量的历史名胜,其中不乏千年古迹。旧羊城八景之“大通烟雨”和“鹅潭夜月”、明心书院、六松园古石桥、惠爱医院旧址、同盛机械厂旧址、培英书院花地校区旧址等,彰显着花地的人文风情。



六松园古石桥具有典型的岭南园林桥梁建筑风格。



康有为曾在小蓬仙馆读书活动。



明心书院旧建筑。



大力推动白鹅潭核心区建设


而今的花地街,不仅拥有千年底蕴,更在当下占有先机。花地街地处白鹅潭经济圈核心区,区域优势明显,是荔湾建设发展的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



花地河沿岸。


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从2022年广州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精选经营性用地,编制了《2022年广州经营性用地供地蓝皮书》,并对社会公开。其中,荔湾区34宗可出让地块中,位于花地街范围内的荔湾区白鹅潭核心区陆居路片区、花地河总部羊城食品厂及周边片区共计12宗地块,包含10宗商服地块。


作为荔湾区三大平台之一,白鹅潭商务区对标国际标准、世界眼光,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关键引擎。荔湾区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和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两大引擎作用,致力确保珠江沿岸(荔湾段)高质量建设。与此同时,大力推动白鹅潭核心区建设,完善沿江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




根据《白鹅潭地区发展规划(2020-2035年)》,白鹅潭地区的文旅产业要打造岭南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的文旅创新地。荔湾区将借势省“三馆合一”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集聚文化资源,将数字化场景应用于岭南特色文化的展示、推广,增强资源体验性,打造文化、科技、旅游、体验元素融合集聚发展平台。




未来,花地将一往无前、乘风破浪,为荔湾全区奋力建设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中心城区作出花地贡献。


部分资料来源:《芳村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