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绮霞参加志愿服务
回想起加入志愿服务的初衷,冯绮霞表示当时想利用空闲时间多做些事,看到受助对象的笑容,自己也感到幸福和充实。没想到机缘巧合,一直走到了现在。
2009年,冯绮霞加入萤火虫义工团并担任秘书长,积极参与团队建设、管理和志愿活动的组织策划。后来,她先后考取初级社会工作师、中级社会工作师职称,成为一名专业社工。十余年来,她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组织开展志愿活动,号召并带领着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
冯绮霞是广州市荔湾区萤火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时的组织者之一。从2014年至今,她策划并参与多个志愿项目。为支持环保,她带领萤火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广州市各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商场开展广州市社区旧衣回收环保再生公益项目,实践和推进旧衣等废旧纺织类资源的环保再生;为帮助山区困境群众,她连续7年在广州慈善花市上发起义卖;为帮助荔湾辖内困难党员、困难群众圆梦微心愿,她通过“党建+志愿”方式,链接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志愿服务。
通过努力和坚持,她把关爱送到需要帮助的人身边,也让萤火虫公益组织逐渐被人看见,更多的爱心人士和企业加入,让爱心更有力量。
冯绮霞探访农村长者
说到这些年参与的公益项目,冯绮霞提到最多的,是“红种子”项目。2012年,一次偶然机会,冯绮霞和志愿者来到七境村,“当时发现,很多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子里有很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于是萌发了在这里定点开展公益项目,帮助他们的想法。”项目从2014年启动,之所以用“红种子”命名,因为七境村是红色革命基地,曾是东江纵队第三支队三团的联络点。
慈善农园、幸福小屋、长者饭堂……这些年,萤火虫公益组织通过构建“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开展“红种子”项目,通过搭建城市与乡村的交流平台,实现城乡互助帮扶。
2014年,“红种子”项目的开始,是一座由村里的原东江纵队联络点改建成的“幸福小屋”。在冯绮霞组织下,志愿者经常到这里开办活动,暑期还有大学生前来支教。孩子们在“幸福小屋”里看书、玩游戏、交朋友,还可以学习美术、音乐等技能。“之前在‘幸福小屋’学习的孩子长大后,有的选择回来当志愿者,从受助者转变成爱心的传递者。”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冯绮霞心里也感到甜甜的,在她看来,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不是仅停留在物质上,更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长者食堂帮助老人家解决午饭问题
2017年,“幸福小屋”里增设了长者食堂的功能,并开展至今。逢周一到周五,饭堂提供二肉一菜一汤的无偿或低偿膳食,帮助村里困难长者和高龄长者解决午饭问题。
问及运营食堂资金从何而来时,冯绮霞表示,主要是靠公益创投以及爱心企业的捐助,如果能筹集更多善款,长者饭堂就能面向更多有需要的高龄、困难老人开放。为了保证食堂的可持续运营,冯绮霞还在当地组建了留守妇女志愿者队伍,为项目开展提供后勤服务。来到长者饭堂工作的留守妇女,可以获得一定金额的补贴收入,并能和长者们一起吃免费午餐,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
慈善农园的搭建,和一次自然灾害有关。2014年5月,七境村发生水灾,当地村民遭受了不少经济损失,为帮助灾后重建,萤火虫公益向当地33户农民租借30亩土地,建立了萤火虫慈善农园。不仅出租土地的农户有了稳定收入,被聘请在农园工作的村民也可以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后来,长者饭堂所需的蔬果和大米,也由慈善农园来供应,健康又新鲜,一举多得。
因为每个月都会来村里了解居民需求,跟进、策划开展有关公益活动,村民们早把冯绮霞当成村里的一分子。“如果有段时间没过来,村里的老人家看到我,就会握着我的手表达关心,问我为什么那么久没有来村里。看到老人家这么惦记着我,心里真的很感动。”冯绮霞说道。
公益事业经常会有坎坷和困难,缺少志愿者人手,就是其中之一。多年来,在冯绮霞影响下,有不少七境村村民主动加入志愿队伍。冯绮霞告诉小e,现在七境村已经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留守儿童小志愿队、低龄长者志愿队、留守妇女志愿队等志愿队,形成了人人争做志愿者的良好氛围。
老党员讲述红色故事。
尤其是空闲时间较多的老人家,更成为志愿者队伍里的活跃分子。比如,亲自参与筹集“幸福小屋”儿童教育基地的水叔,自从加入志愿者队伍后,他经常来给孩子们和来访者们讲述东江纵队的历史,致力于传播红色文化。水叔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将七境村打造成一个红色旅游景点。
今年83岁的巢叔,喜欢看报纸,了解国家社会大事。他是七境红色志愿宣讲队的一员,经常参加萤火虫公益在村里组织的活动。今年80岁的土叔也是热心肠,自从萤火虫公益建立“幸福小屋”留守儿童教育基地后,他便做起幸福小屋的物品保管员,现在又每天在长者饭堂帮忙维持秩序,生活开心而充实。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